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1年1-2月“中国好人榜”,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清川荣获“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称号,系惠州市惠阳区第六位“中国好人”。
坚守在弧光闪烁的战场
诠释钢结构从业者的工匠精神
让我们一起走进冯清川,了解“钢构园丁”的初心故事。
图片冯清川,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专家组副组长。他先后获评“中国好人”“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好人”、中建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和中建钢构“十大功勋人物”等多项荣誉。
铁臂银枪尽挥舞,匠心独运有清川
26年前,他选择扎根制造基地,成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平时话不多,踏实干着本职工作,心底却默默埋下“钢构未来”的种子。他知道,只要认真、钻研、敬业,每个岗位都能发光。
26年来,他在广东厂二期的土壤上辛勤灌溉,迎来智能制造的丰收,成为华南大区智能制造研发带头人,一路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亲身经历中建科工智能制造从无到有的坎坷历程,以实际行动加速了中国钢结构智能制造与建筑工业化转型。
专注钢构,擎起广厦万千
由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从场馆空间到城市天际,他用26年的专注诠释着钢结构从业者的工匠精神。
在中建科工智能制造研发实验室的入口处,“铁骨仁心 钢构未来”八个大字格外显眼,体现着冯清川团队“求真务实,拼搏进取”的工作作风。
工作以来,冯清川专注钢构,擎起广厦千万,先后主持了一大批“高、大、新”工程的钢构件制造业务,包括深圳两个时期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深圳京基100,广州两个时期第一高楼——广州东塔和广州西塔,中国最大、世界第二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图卡学园等重大工程的构件制造任务,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仅26年,他累计参与过400多个项目的钢构件制造任务,为这些项目优质高效完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2014年12月,冯清川牵头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二期工厂规划,开启了钢结构行业智能制造的先河,即便欧美发达国家的同行业工厂在同类型钢结构制造全流程的整体先进性上也难以企及。冯清川秉承着中建集团老钢构人“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态度,成为中建科工大批能工巧匠之中的杰出代表。在2020年广东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冯清川被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这是对他身上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肯定。
铁骨铸就仁心,从一名技术员,到制造基地管理者,再成为中建科工钢结构智能制造研发带头人,冯清川专注于钢结构制造技术,以铁骨仁心诠释着工匠精神,以实际行动加速了中国钢结构智能制造与建筑工业化转型。
从0到1,跻身行业前列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公司敏锐地意识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将中国钢结构智能制造研发任务交给了广东厂。产业创新已然刻不容缓,但在钢结构智能制造概念初期,具体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却无人知晓。
在无经验借鉴、无技术路线、无成熟案例的情形下,冯清川带领智能制造团队远涉重洋,先后赴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地进行先进制造模式交流,考察交流行程总里程超过10万公里。国外的先进制造和精益化生产,给冯清川的工业化理念带来了巨大冲击。当他提出想在国内搞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时,国外先进制造企业认为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完备的技术标准和研发体系,部分企业隐藏部分技术,形成技术封锁,实现难度极大。
冯清川清楚地明白,智能制造研发之路不可能一味地依靠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核心技术也不可能仅靠考察交流就能掌握。于是,他下决心要在日本机器人焊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适应国内钢结构制造行业现状。
探索的路,没有一条不艰辛。在随后七个月的闭关研发期间,冯清川和团队所有人一样,只有工作、就餐、睡眠三种模式。历经6次大的设计修改、上百次局部变更,冯清川带领智能制造团队从最开始模糊的概念,最终建立起一整套通过评审的钢结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于2017年底建成国内首条重型H型钢智能制造生产线,实现钢结构行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生产管理模式,有效地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同时提升了制造效率和制造产能。
建成的全国首条重型H型钢智能制造生产线获评行业首个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广东省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实现了国内钢结构智能制造“0”到“1”的突破。冯清川研发团队用无畏勇气和创新精神开启了中国钢结构制造技术发展新篇章。
当问及对当初探索智能制造的想法时,冯清川说“创新没有失败,经验也好,教训也罢,都是在为这个行业做贡献......”
目前,中建科工广东厂重型H型钢智能制造生产线早已正式投产运营,其智能制造项目科技成果整体获评国际领先。冯清川及其团队主持研发了43项智能制造技术相关专利,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15项,发表科技论文14篇,研发成果纳入国家、行业标准5部,承担了一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一项中建总公司级科技研发课题、若干公司级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为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积累了重要经验,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中国建筑集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公司以冯清川团队成员为骨干力量,组建了首个智能制造工作室——冯清川智·造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公司智能制造持续创新研发的重要平台。
永拾匠心,启程1到N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冯清川主动请缨,牵头组织深圳市应急医院构件生产,担任深圳三院应急院区装配式生产总指挥。为了提振士气,凝心聚力,冯清川在接到制造任务后的2小时内,紧急组织生产管理和车间负责人召开视频会议,盘点人员情况,组织开工,部署防疫工作,并将人员重组,最大化地开足制造生产马力,与时间赛跑。
“当时没有想太多,得知武汉要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后,我们也做好了随时应战的心理准备,所以当深圳三院应急院区的建设任务来了之后,我们也第一时间召集工人,马上投入生产。”冯清川说。
3500多件型材主件及15000多件零件板采用重型H型钢智能制造生产线进行全速加工生产。深圳三院应急院区的装配式生产任务,如果按照以往的生产工期,至少需要3至5个月,但在疫情最紧急的时刻,冯清川带领200名“逆行者”连续5天日夜奋战,出色地完成制造任务,继而转战工地现场,助力项目20天完成医院建设任务,展现了新时代的“科工速度”。
复工复产后,冯清川又全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目前,中建科工广东厂重型H型钢智能制造生产线早已正式投产运营,其智能制造项目科技成果整体获评国际领先。但冯清川的研究工作并没有停止。当业主、客户和外部媒体都对智能制造赞叹不已时,他和团队的人依然静下心来“坐冷板凳”。
为研究如何进一步推进产线升级,冯清川带领团队共同制定了智能制造在“十四五”期间的研发方向,计划继续为产线赋能,进一步改善工人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车间制造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在此基础上,用三年时间实现车间制造数字化转型,并且通过“5G+”新技术应用,打造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化工厂,从而支撑科工核心业务高质量发展,助力企业引领钢结构行业发展方向。
从“0”到“1”,艰辛来路,筚路蓝缕。
从“1”到“N”,辉煌前程,又是新长征。
而今,他仍在夜以继日地埋头研发,只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一代工匠,扎根前线,绘就蓝图。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