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妻、一个决定、十分努力,书写“烂田埔”变“新田埔”的传奇;六间私塾、一块牌匾、一座学校,延续兴学重教的传统;一位匠人、一座窑炉、一份坚守,重燃千年东平窑的薪火……位于西枝江畔、惠州大道旁的平潭镇新田埔村,在300多年的积累和传承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以其包容开放的姿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
位于新田埔村的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摄
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也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如何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新田埔村面临的一道考题。
如今,平潭镇正在大力整合资源,发展农商文旅融合产业,以“美丽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新田埔村也正在探索利用完好的自然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东平窑陶瓷文化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引进民宿、文旅项目,推动乡村振兴。
村庄变迁
从“烂田埔”到“新田埔”
从惠州大道拐入新田埔村,沥青村道蜿蜒,村容村貌整洁。穿过一片田野后,新楼房渐少,老房子显现。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老房子,以及房子周边依然枝繁叶茂的大树,见证了这个村庄300多年的历史变迁。
在新田埔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说起村中历史,村民尽赞祖婆却少提祖公。因为,新田埔村中“新”字的由来,和邱氏祖婆陈奚怡有着密切的关系。
邱氏族人邱文靖提供的材料显示,陈奚怡,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生于广东兴宁石塘丘屋,父为私塾教师,从小随父进私塾读书,成为山村一位才女,聪明过人,刻苦耐劳,处事果断精准。
嫁入邱家后,因家中谋生的莹石开采场被县衙夺去经营,只得另谋生路。在老乡引荐下,一家从兴宁迁往云罧(今位于惠城横沥)暂居。动迁前,乡亲挽留其夫妻,留作私塾教师。夫君有所动摇,陈奚怡劝夫君,为长远计,移居沿海,对子孙有更大好处。
到了横沥,陈奚怡和丈夫邱德伸开始寻求长久安居之地。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位于广汕驿道的田埔村遭残兵匪盗抢烧,加上旱涝侵袭、苛捐杂税繁重,田埔原住民纷纷抛家弃产,逃往南洋。原16姓1200余人,逃剩4姓300余人。土地荒芜,一片死寂,被戏谑为“烂田埔”。
面对一个“烂”字,陈奚怡倒悟出是良机降临,与夫君三番五次从云罧到田埔探查。经过一番准备,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陈奚怡夫妇携全家三代13人从云罧搬到田埔。陈奚怡向家人阐明两件事:一是将田埔改称“新田埔”;二是若今后原耕户从南洋回来要回土地谋生,应予给回。
在新田埔定居下来后,陈奚怡夫妇带领邱氏族人开始创业兴家。族人和当地村民一起同心协力,不辞辛苦,在原田埔村的基础上,陆续开荒垦田造地,及至后来,新田埔村耕地多达9000亩,不仅村民自己耕种,还能出租给外乡人,真正实现从“烂田埔”到“新田埔”的变化。
与此同时,邱氏族人还利用西枝江水运兴起的契机,开办“新布店”(平潭圩市场前身)。之所以叫“新布店”,是因为建圩之初,主要售卖兴宁各式麻布,因色好、价廉、耐穿,一“布”走红。各地客商慕名前来购置兴宁麻布,使得这里人气骤旺,进而增设汤粉饭食、副食品、小百货、小五金、农具等门市,渐渐成了附近村民赶集的圩市。
从1712年在新田埔村落担开基至今,300多年来,邱氏族人不断繁衍生息,并与原村民和陆续迁入的村民和谐相处,共同建设新田埔村。如今新田埔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500多户1900多人,7个姓氏村民聚集,其中以邱姓为多。
新田埔村党支部书记邱俊平介绍,一直以来,新田埔村民风淳朴,不同姓氏村民和睦相处,这和邱氏族人恪守《祖训二十条》密切相关。
据说,新田埔村《祖训二十条》是邱氏祖婆陈奚怡首创订立。《祖训二十条》包括“十劝谕”和“十告戒”,如孝父母、和兄弟、睦宗亲等都是“十劝谕”的内容。其中“睦宗亲”的细则特别提到:“强不欺弱,富不嫌贫。矛盾宜解,息事宁人。村中小姓,一视同仁。”
如今,邱氏祖训仍被村民遵守并发扬光大,成为新田埔村乡风文明的一部分。邱俊平介绍,该村每年重阳节都会给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敬老金,持续弘扬尊老爱老、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
新田埔村祖训(部分)
劝谕
孝父母 和兄弟
睦宗亲 端志向
严教子 崇于学
重乡技 善农耕
告戒
戒恃势 戒逞凶
戒盗抢 戒诈骗
戒诬陷 戒毒品
戒迷赌 戒酗酒
兴学重教
私塾开办一百九十余年间培养了十九位秀才
邱氏族人在新田埔村定居后,不仅创业兴家,还兴学重教。这一点,从邱氏祠堂中的匾额和对联就可见一斑。其中被邱族人津津乐道的是一个“学海天衢”的匾额。
这个匾额挂在邱氏老屋祠堂前大门正上方,红底金字。右边写着“钦命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三级衔龄为”,左边落款为“嘉庆十三年恩授国子监太学生邱绍纶立”。能请到广东布政使衡龄为家族题字,说明当时邱家有一定身份地位。同时也可以看出邱家经过近百年的创业积累,到了清中后期不仅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也因为兴学重教,人才辈出。
邱氏祠堂门上挂有匾额“学海天衢”。
邱文靖提供的资料显示,邱氏家族在新田埔村定居的第3年即1714年就已开办私塾,直至1905年科举废除,先后办起大小不等6间私塾。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私塾专从兴宁聘来6位教师,每人每月30石冬谷。田埔村还专门划出1200亩一等公赏田以出租,让出3300亩山岭松枝办二条瓦窟的利润,以此两项经济收入兜底支撑私塾办学。得益于此,新田埔村90%男孩入读,50%女孩也上私塾。这一举措震撼了平潭地域,各村或办私塾,或来新田埔入读。高峰期,6间私塾入读学生达350多人。
在私塾开办的190多年间,新田埔村先后培养了19位秀才(外村3人),被誉为“秀才村”。这批秀才人数虽不多,但素质很高,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1933年9月,秀才邱渭南(时为县参议)、陶鸿堃(述古屋人,在新田埔就读)联名写信给省政府,反映平潭合山门有8000亩土地,因遭西枝江上游的群山集雨面积影响,每年六、七月必受水害,不利水稻和矮秆作物生长,但宜种蔗却无出路,土地荒作牧场。省政府接信后,派人前来调查。多方推动之下,由省政府投资建成了平潭合山门甘蔗场和平潭糖厂,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1905年科举废除,推行新学制。1908年,秀才邱渭南和华侨邱宏盛牵头,组成董事会主理筹建学校。邱宏盛身居新加坡,经四处发动,8个月捐资950光洋,加上原公赏余额,共1100光洋。款项到位后,择址刘屋祠堂北侧4亩旱地,坐北向南建校,校名“新民学校”。
1912年春,新民学校开学,为六年制完全小学,有400学生12名教师(含校长),大部分教师从惠州聘请,每人每月30~38石冬谷,雇校友一人。生源除了本村人,还有上百名外村生寄宿就读。一视同仁,仅收学杂费,师资等费用仍采取办私塾年代由集体资源“变通”解决。新中国成立后,新民学校改名为田埔小学,教师工资及其他开支由人民政府负担。历经百余年,朗朗书声依旧回响在新田埔村上空。
田埔小学。
这回响也似乎是对邱氏先祖兴学重教、文化兴村的回应。1733年,邱氏后人为祭祀曾祖父德伸公和曾祖母陈奚怡建了一座祠堂(后人称“老祠”)。老祠上厅有这样一副对联:“先代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1753年,邱振才的儿子为祭祀父母又建了一座祠堂(后人称为“新祠”),新祠屏风特设一联:“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
邱文靖认为,这些对联和“学海天衢”的匾额,体现的是先祖对子孙后裔叮嘱:穷不丢书,苦不夺志,学海无涯,深研学问。这也正是新田埔村300多年的兴学重教、薪火相传的精神源泉所在。
乡村振兴
东平窑恋上西河潭
新田埔村文化兴村的故事,在2010年因为东平窑陶瓷文化园的落户得到了新的续写。
沿着新田埔村的村道行驶2.5公里左右,在一处幽静的山谷就能看到东平窑陶瓷文化园。2010年,热爱陶瓷艺术的余小伦先生花费巨资把一栋近300年历史的徽派古建筑复活,把这山谷命名为“东平窑陶瓷文化园”,随之在这里打造与惠州陶瓷文化相关的一个集旅游、传承和陶瓷研究的东平窑研究基地,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在此诞生,千年窑火由此熊熊燃起。
东平窑陶器。
经过10年的积累和沉淀,这里已经成为惠州乃至周边地区陶瓷艺术的创作基地,集陶瓷制作、制陶表演、制陶体验、陶瓷培训、亲子活动、国学讲座、高端文化雅集于一体,并于2018年成为平潭首家国家3A级景区,吸引大量工艺美术爱好者和游客前来体验和游玩。
东平窑曾是北宋广东3大民窑之一(另两个是广州西村窑和潮州笔架山窑),原址在如今的惠城区桥东东平窑头村,为何余小伦会选择在新田埔村重燃窑火?“主要是看中这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余小伦说。
余小伦认为,从历史文化上看,这里是当地较为有名的“秀才村”,村子颇有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对东平窑的研究发现,位于西枝江畔的新田埔村和东平窑属于同一矿脉,从矿脉上看有传承的路径。
从自然环境上看,新田埔村山清水秀,尤其是西河潭水质清冽。西河潭边有座西河古庙,庙里有口古井,井里的泉水更是清甜。每年七夕,惠州市区的市民和临近村民都会来此取“七夕水”。10多岁时,余小伦也曾和大人们一起来此取水酿酒,几十年过去,他依然记忆犹新。
“我认为陶瓷研究制作离不开好水质,因古代民间陶瓷器主要是生活中装承食物的器皿,水是饮食的血脉,特别是泡茶、酿酒,水质更为重要。”余小伦坦言,当地名泉西河潭水是他选择新田埔村建立东平窑的重要因素之一。
落户十年,东平窑的陶瓷文化也慢慢地和新田埔村的人文地理交融。邱俊平说,因为有了东平窑,村里的人流渐旺,知名度逐年提升。另外在耳濡目染之下,不少村民都对陶瓷文化有了兴趣,对村里的历史文化也更加关注。
但余小伦和邱俊平都知道这还不够,如何加强合作,以文化的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是东平窑和新田埔村正在思考的问题。
余小伦认为,文化是要靠时间积累的,他抱着十年一小步的心态来打造东平窑。过去的十年,他在不断研究、不断学技和不断试验,把北宋东平窑的瓷魂找回来了,传承的链条也重新完善了。但是他也知道,重燃东平窑薪火,不是简单地建立窑炉、按原有的技艺烧制陶器,而是要对东平窑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挖掘、提炼,并赋予其更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内涵。
下一个十年,余小伦将更加注重培养专业技能人员,进一步打造东平窑品牌,传承和创新这一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以文化艺术品牌的影响力带动新田埔村的发展。
邱俊平的思考则更现实些。他说,村里正在探索充分依托西河古庙、古村落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结合东平窑陶瓷文化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引进民宿、文旅项目,与农耕文明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对于新田埔村区位优势和未来发展,邱文靖写下了这样几句:“面临沿海大城市,空港海港近身边;广汕公路横村过,广惠高速附东隅;跨江公路通淡水,硬底村道绕乡里……东平窑恋西河潭,待造景点跟着来;政企民众齐合作,聚力发展乡村游。”(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李芳娟 通讯员黄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