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yqwmw@163.com | 加入收藏
中建钢构公司智能化工厂快速发展
2021-05-31 14:33:39 稿源:惠阳文明网

   在位于惠阳的中建科工华南钢结构公司,生产车间内的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已盛开了“金银花”,结出了“幸福果”:分拣搬运机器人实现无人化作业,坡口机器人加工效率提升70%,H型钢组焊矫产线实现人员投入减少40%、人均功效提高80%……

  5月18日下午,“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主题采访团沿着惠大高速,来到了位于惠阳区的中建科工华南钢结构公司,参观该公司车间智能制造生产线,自主研发的钢结构牛腿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分拣、搬运机器人装备等,感受智能工厂的魅力。

智能化生产人均功效提高80%

   位于惠阳平潭的中建钢构并不为很多市民所知,但对这个公司承建的作品一定不陌生。中国最高的超高层钢结构大楼、港珠澳大桥、深圳京基100、全球最大会展中心——深圳会展中心、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等重大钢结构的建设,都由该公司承建。

   在该公司建成国内首条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上,可以看到搬运机器人、切割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智能作业方式,形成了以智能下料、无人化下料、机器人焊接、卧式组焊矫、全自动钻锯锁、智能仓储物流、信息化网络集成为核心的关键制造技术,是装配式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方向。

   中建科工华南钢结构公司副总经理冯清川介绍,,该智能工厂引入6轴机器人等加工设备,通过在自动寻边、自动加工、离线编程、焊缝跟踪等关键方面的技术突破,自动完成构件的切割、搬运、焊接等核心工序。

   同时,工厂建立由程控行车、AGV、RGV、搬运机器人等先进设备构成的车间智能物流系统,实现构件在多个加工工序之间的高效衔接;此外,工厂引入智能化集成系统,通过自动排程、任务调度、数据采集、实时监控等系统模块,建立系统覆盖范围内工序之间的智能互通,在局部区域内实现“无人化”生产。

   冯清川介绍,智能化生产后,作为工作量最大的搬运,由分拣搬运机器人代替人力,目前已实现无人化作业,坡口机器人加工效率提升70%,H型钢组焊矫产线实现人员投入减少40%、人均功效提高80%。

形成数据闭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资源配置

   在智能工厂内人烟稀少,但形成的数据和信息却不少。其背后,链接着一个由上百组数据组成的平台——中建钢构工业互联网广东平台。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这个由数十平方米的液晶屏组成的工业互联网广东平台上,密密麻麻显示着不同颜色的数据,这是智能工厂设备中镶嵌的无数芯片传输回来的生产信息。这些数据实时监控着整个智能工厂的运行,每一个异常都代表着生产过程中的故障。

   “从生产数据监测到数据分析,这实现了‘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数据闭环,中建钢构实现生产全要素、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创新模式业态,构建全新产业生态。”冯清川一边介绍平台作用,一边告诉记者数据的奥妙。在他看来,每组数据,都能建模,从而用演绎出与现实相近的情形,用来预判未来的发展。

   正是凭借这条装配式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中建钢构快速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深圳京基100、深圳会展中心、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央视新大楼、阿布扎比国际机场以及巴新学校等工程,让整个产业实现提速发展。

大力提高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实现智能建造行业引领

   作为镶嵌在惠大高速公路上的明星企业,中建钢结构公司对便利的交通感触颇深。“我们是重工业企业,交通很重要,离高速公路出口近,离港口码头近,营商环境好,是我们选址的重要考量因素,惠州惠阳就恰好具备了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冯清川大赞高速公路路网带来的经济效益。

   在国家大力推动建筑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倡导下,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慢行交通设施、智慧车库等“钢结构+”新产品,实现了快速发展,也为中建钢构带来了机遇。

  冯清川表示,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下,未来,中建钢构持续探索基于智能感知等新技术的新一代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持续探索基于5G和新基建的新产品应用研究,持续探索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的智慧工厂研究,持续探索建筑施工领域智能装备新技术研究,大力提高建筑行业的智能化、标准化、参数化水平,实现智能建造行业引领。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岸媚 陈春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