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科协日前印发通知,对2021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进行安排部署。(1月2日新华社)
“三下乡”活动,在群众赢得了不少口碑。打响“三下乡”名气,擦亮“三下乡”品牌,还要文化、科技和卫生等部门注重“补短板”意识,做到精准发力。
突出“精准化”理念,将“三下乡”活动做到精准对接。年年的“三下乡”活动,不缺主题、不缺口号、不缺方案,不缺人员,但有的地方流于形式、走过场,象征性亮相、突击性送这送那,群众反响一般,参与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没有做到结合实际,真正聚焦群众需求,克服形式主义和完成任务的倾向。重塑“三下乡”品牌,应树立正确的理念,围绕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实现“三下乡”活动精准化,做到精准对接。
注重“补短板”意识,把“三下乡”活动送到家门槛上。“三下乡”活动要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上沉下心去,埋头基层,做足功课,下足力气,花细功夫。扎扎实实搞调查、想问题、找对策,在对百姓的所需所盼所求来个前期摸底、了解,分门别类,列出清单,找准基层群众最需要的服务项目。百姓需要什么就“送”什么,村民点什么“菜”就上什么菜,做到科技精准“送”、卫生合理“建”、文化扎实“种,补齐群众的“短板”和需求,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让“三下乡”活动更加扎实有效。
结合“脱贫攻坚”奔康,让“三下乡”活动做出色。要将“三下乡”活动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发挥“三下乡”的传统优势和条件基础,发挥“三下乡”的人员优势和资源优势,不但要送温暖、送欢乐,更要送项目、送技术。针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变“三下乡”为“常在乡”“常惠乡”从“输血”到“造血”。让困难群体早日摘下贫困的帽子,共同走上致富奔康的道路,切实让“三下乡”活动工作开展得更快、更好和更有效,为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石。
如此,“三下乡”活动才能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受到百姓群众的欢迎,擦亮“三下乡”活动品牌。(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