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镇隆镇“四大半围”的红色故事
2021-03-30 14:57:35 稿源:惠阳文明网
惠阳区镇隆镇地处东江下游南岸,大革命时期属惠阳县第九区(潼湖区,又称鸭子埗区),现隶属惠州市惠阳区。镇隆人民富有光荣革命传统,我们一起追忆的是镇隆镇高田村“四大半围”的红色故事。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惠阳后,镇隆进步知识青年罗俊、黄卓如、余子光、张仲鸣等,发动乡村师生、民众,开展了一系列示威游行和反帝爱国活动,并在“四大半围”(高田、新村、岗头、陂塘角四个村及朱屋瑛村几户人家)新村开办农民夜校,宣传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为镇隆地方党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在海陆丰农民运动影响和推动下,惠阳农民运动蓬勃兴起。1924年,黄卓如等首先在四大半围的高田村建立青年农民俱乐部,通过教唱歌曲、演出话剧、讲故事和学习文化等活动,团结教育农民,并在高田、新村、岗头、陂塘角、沙堆等地建立乡村农民协会。
1925年,在东征军进军惠州期间,根据中共广东区委和周恩来同志的指示,黄卓如、罗克仁在东征军惠州留守处指导下,成立了中共镇隆四大半围支部,罗克仁任书记,党员共9人。
1926年3月,根据中共广东区委决定,中共惠州地方委员会(简称“惠州地委”)成立,在惠州地委指导下,不久后中共镇隆四大半围总支部委员会成立,党员40人。随着镇隆和四大半围农民运动进一步发展,潼湖区乡村农会会员从初期的493人增加至2300多人,并建立了一支250人的农民自卫军,同时,共产主义青年团、乡村妇女解放协会、少先队、儿童团等组织也得到蓬勃发展。
1928年2月26日,惠阳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四大半围岗头村杨氏宗祠召开,大会宣告惠阳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选举产生惠阳县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工农政权建立后,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走向新的高潮。
1930年8月,中共惠阳县委将党、团工会和各级机构合并为惠阳县行动委员会,潼湖、淡水、平山等区也分设行动委员会。同年11月,撤销行动委员会,恢复中共惠阳县委(1931年7月曾改为惠州县委,不久后又改回惠阳县委),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1938年10月,中共惠(阳)宝(安)工委建立,随后中共惠宝工委派人到镇隆活动,恢复大革命时期老党员的组织关系,恢复党组织,发展新党员,组建民众武装,镇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改革开放后,镇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抓住机遇,吸引许多客商纷纷前来投资办厂。发展越来越好的镇隆,一直坚持保护红色资源,传承革命精神。
据镇隆镇党委委员叶云峰介绍,各级党委政府对革命老区遗址也做出了保护,四大半围的黄氏宗祠,列入了惠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宗祠是惠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遗址,也列为我区文物保护单位。镇隆镇有6处被列入市级红色遗址,这些革命遗址也是镇隆宝贵的红色资源,接下来镇隆镇将把乡村振兴与农村风貌管控工作相结合,推进农村红色资源保护工作,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红色资源、红色产业。
2017年,惠阳区委党史办和镇隆镇政府把黄氏宗祠布展为“四大半围革命历史陈列馆”,馆内通过丰富的历史实物、翔实的文史资料生动展现了镇隆四大半围各个革命时期的历史记忆。
(惠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邓朗天 黄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