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社科理论界在研究阐释中的积极作用,11月15日,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惠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举办“惠州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惠州市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作专题发言,现摘要刊登如下。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其中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首要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原则。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至上,汇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理念和最为深厚的政党情怀。
不断造福人民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只有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才能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民生当作最大的政治,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当作头等大事,精心谋划推动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林清明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
发展实体经济 做强产业链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地区,都经历了产业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在一些产业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成为支撑高效率社会生产和高水平国民收入的基石。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任务,瞄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
近年来,惠州坚持聚力发展实体经济,集中资源打造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3+7”工业园区,内外并举、又大又快、集中集约,锻造产业长板,打造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扩量提质,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提速发展,形成大项目多、发展势头猛的突破态势,推动惠州市跻身“万亿工业大市”行列。
惠州是一座能够服务大战略、承载大项目、打造大产业的新兴希望之城。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在集聚大项目好项目、做大产业集群上下更大功夫。加快推动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三期、恒力PTA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建设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做长做精石化产业链。全力推进广东太平岭核电及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趋势,引进培育一批头部企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5G及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电池、核心基础电子等主导产业。锲而不舍巩固工业向上向好增长态势,努力把惠州潜力和后劲激发出来,推动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竞争力走在全国第一方阵前列、跻身世界一流。
(黄忠平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对基层党建工作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惠州现有1.31万个基层党组织,新形势下,可以通过以下三条路径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一,以强化理论武装为根本,增强向心力。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直接教育党员的作用,落实基层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做好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同时,创新党员教育方式,充分借助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以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形式,以实例、事例、人物为素材,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力和向心力。
第二,以突出政治功能为核心,提升组织力。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基层党组织要扎实履行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各领域广大群众组织凝聚好;要进一步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切实提高党建质量,全面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各领域、各行业党的领导,实现党的工作有效覆盖。
第三,以加强队伍建设为关键,提高战斗力。一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好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通过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班子把方向、作决策、抓落实的能力。三是着力锻造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加快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切实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于小艳 作者单位:惠州开放大学)
立足惠州农村资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顺利攻下脱贫攻坚堡垒后,如何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将乡村发展的短板化为潜力板,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新征程中惠州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课题。
第一,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方向盘。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方面的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以惠州市博罗县泰美镇“乡村振兴周末党校”为例,该镇以党员干部的培养促进人的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没有产业就没有物质基础,难以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惠阳区良井镇等地邀请专业设计团队,按照留得住乡愁、突出岭南风格等原则确定初步规划及工作思路,打造“网红打卡地”,促进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作。惠东县高潭镇积极动员村民参与规划编制,把村民意愿作为重要参考,确保规划设计接地气、能落地、可操作。此外,要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现兼顾效率和质量的协调发展。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为有效解决乡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应当不断完善、优化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机制,使各种核心要素得到双向流动,进而挖掘出城乡协调发展的潜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是重要保障,要主动优化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等,营造美丽乡居,推进数字化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理阳阳 作者单位:惠州工程职业学院)
书写惠州文化自信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论述了“两个结合”,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这一问题的重要阐释也深刻表明,文化维度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传统中具有世界观与目的论的框架意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天下为己任,要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守护人类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复兴中国文化,心志昭昭,任重道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化佑护中华民族数千年之久,是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绵不绝的文化,既是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内因,又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三苏祠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莫高窟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在新时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重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会真正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思想,获取现代生存的智慧与力量。如今国运兴隆,人民意气风发,立足于五千年文明的根基,我们对自己的历史、制度、文化乃至整个文明更有“舍我其谁”的底气、志气、骨气。
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惠州,钟灵毓秀,文脉深厚。如今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劲风,千年文化在东江激荡回响。客家、广府与潮汕诸文化合流,文化名城焕发新魅力。展望未来,我们要强化本土文化品牌,守正出新,城乡融合,赋予鹅城更博大、更精深的文化内涵,书写新时代惠州版的文化自信自强。
(曾鹰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实践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同时,报告分别从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等方面分别对如何完善社会治理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
惠州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一要明确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大意义。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二十大的决策部署,完善惠州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二要明确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总体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完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节点,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确保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发挥惠州市综治平安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优势,将平安法治惠州建设的治理经验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三要明确社会治理的重点任务。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最重要的就是防控化解各类矛盾风险,确保矛盾风险不外溢不扩散。
四要完善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首先,要明确“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鲜明导向。其次,要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再次,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最后,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五要完善社会治理的体制保障。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力量,横向构建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善治指挥链,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秦佳巍 作者单位:东江干部学院)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起对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自觉遵守、坚定捍卫的主体自觉。这种主体自觉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浸润。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留下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血脉和丰厚滋养。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抓手,加强法治文化宣传,营造浓厚法治氛围,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惠州市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有诸多举措,打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2015年至今,惠州市地方立法工作成绩斐然,地方立法水平不断提升,共颁布施行了八部地方性法规,尤其是今年10月22日正式施行的《惠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挖掘和转化,用法治方式引领正确价值导向、规范市民日常行为。在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阵地方面,惠州也走在了全省前列。2022年10月31日正式揭牌的惠州地方立法公园是广东省首个地方立法公园,公园内设法律历史文化区域,可供人民群众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法治文化,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一座宝库,在法治社会建设中要鉴古知今,择善而用,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夯实基础。
(孟美玲 作者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筑牢生态文明体系的“四梁八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灵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基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惠州持续抓好国土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等工作,在增绿护绿用绿上下足功夫,奋力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惠州生态资源禀赋优越,城市生态文化底蕴丰厚,有国家5A级景区罗浮山,有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有风景如画的惠州西湖,有碧水连天的巽寮湾和穿城而过的东江,这里好山好水好空气。惠州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惠州。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护航美丽中国建设,以制度力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惠州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推动绿色发展为立法工作重心,为保护一条江、一座城、一座山、一个湖和“惠州蓝”立法;抓好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完善、配套和落实等各个关键环节;因此,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筑牢生态文明体系的“四梁八柱”、强化刚性约束,才能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邓裕芬 作者单位: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讲好惠州故事 传播好惠州声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惠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深厚的历史底蕴,具备多元的斑斓的文化底色。讲好惠州故事,传播好惠州声音,让惠州的城市印象深入人心,文化影响深远持久,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提取标志性的文化故事,构建故事的文化体系。在体系的构建上,可以把惠州的故事按照性质划分为历史故事、红色故事、人物故事、民间故事等类别,构筑整套的故事体系,分别提取出具有惠州特色的故事,构建相对成套的故事体系,将历史故事作为基石搭载其他系列故事进行传播,如此才能主题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二是深化城市情感,增强文化认同感。讲述好惠州城市故事,最终落脚点是要深化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转为城市发展奋斗的内在驱动力。要为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而努力奋斗,让惠州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就要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着力点和发力点,传播好惠州声音,扎实推进文化强市,让惠民之州品牌更加响亮。
我作为惠州院校的一名思政工作者,将坚定地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利用思政课的主渠道,向学生讲好惠州本地故事,传播好惠州城市的声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惠州本地特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当中去。让学生认识、了解、熟悉和认同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发挥好中华文化催人奋进的驱动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是每位思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卢雪枚 作者单位:惠州技师学院)
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这是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从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领导人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起,到后来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实践取得的成功举世公认。惠州处于粤港澳大湾区东岸,自隋唐时期起就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与港澳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亲近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它和港澳的必然联系。因此,惠州如何结合本土特色,加强与港澳台的交流与合作,应该大有可为。惠州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惠州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有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西湖,有历史悠久、极具研究价值的客家民居,有南昆山、罗浮山等优良生态环境,有深受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广府文化影响的惠州文化。更有惠州苏东坡祠、苏东坡纪念馆、叶挺将军纪念园、东江纵队纪念馆、邓演达纪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环境,可以让港澳台人士通过学术交流、旅游参观等方式,在亲身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和悠久文化的自然之旅和文化之旅中,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磅礴大气,增加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荣誉感,为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