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年近八旬的革命先烈黄秉光的儿子黄兆庭跟老伴起床后,忙着打扫卫生、擦拭全家福相框并整理书柜里关于父亲的书籍、资料……听惯了学校铃声的黄兆庭,没有搬到城市里跟儿女们同住,而是一直住在永湖镇中心小学旁的一栋居民楼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红色后代,黄兆庭对家风感悟至深。日前,记者跟随惠阳区委党史办人员来到黄兆庭家中,随他一同追忆峥嵘岁月。
黄兆庭(右)回忆祖母和母亲抚养他长大的故事。
父亲牺牲时年仅26岁
黄秉光本名叫黄运祥,1920年9月出生于惠阳永湖麻溪澳头龙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跟随父母到福建厦门打工谋生。“父亲是个苦命的人,在他8岁那年,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祖父积劳成疾病故,祖母就带着几个孩子返回老家种田谋生。”黄兆庭说。
黄秉光从小就很懂事,1931年进入本乡燕贻学校读书,学习勤奋,成绩优良。1935年,黄秉光跟随大哥黄秉尧到秋溪乡周田村的腾云学校读书。土地革命时期周田村有中共党组织在活动,群众思想进步,在耳濡目染中,黄秉光弟兄明白了穷苦生活的根源,坚定了革命理想。
1938年,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大哥黄秉尧参加了新四军,黄秉光则加入了香港惠阳青年会回乡救亡工作团进行宣传活动。是年冬,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后几年,黄秉光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回到家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边教书边办夜校,让没有钱上学的男女老少通过学习提高文化和思想觉悟,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黄秉光还曾奉命到护航大队火山队担任部队的文化教员。他把部队的文化生活搞得很活跃,常为战士们讲笑话、演话剧、教战士们唱歌。1945年春,东江纵队第六支队成立,黄秉光调任六支队副官,不久,任支队军需。
1946年2月17日晚,东江纵队第六支队驻扎在海丰县吊贡金钩仔村,主力执行任务去了,只剩下军需和后勤人员及少数武装人员和当地人民群众联欢,欢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的首个春节。国民党一八六师突然包围了金钩仔村,黄秉光率领战士们突围。他机智地躲开敌人的疯狂扫射冲出包围圈时,猛然想起一批党的机密文件还在营地里。他又冒着密集子弹冲回营地,把机密文件妥善处理好后,在掩护遭到敌人追杀的后勤人员和战友时,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子承父业教书育人
黄兆庭回忆说,有关父亲的事迹主要来自母亲、祖母及父亲战友们的讲述。长大后,他亲自来到父亲曾战斗、牺牲的地方,通过走访、翻阅当地档案馆资料后,他又进一步读懂了父亲。
“他为革命、为人民发光发热,奉献了短暂而伟大的一生。”黄兆庭说,“我父亲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亲,我也是在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如今我儿孙满堂,更加应该永远铭记父辈、祖辈的奋斗和牺牲。”
成长过程中,不仅是父亲、大伯、姑姑们等英勇事迹激励着黄兆庭,从小陪伴他成长的两位女性——祖母、母亲对他也影响深刻。“我的祖母将自己的5个子女都送上了革命道路,这对于一个农家妇女来说,是多么的勇敢和伟大。”黄兆庭哽咽着说,祖母和母亲都在早年丧偶,但她们坚贞不渝,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任劳任怨操持家庭,用心地抚养后代,教育他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一份信仰,一生担当。参加工作时,黄兆庭选择了教书育人。一方面,他想将自己所学传道授业;另一方面,他想继承父亲当年在家乡教书的事业。从在村小任教到镇里教办任职,他兢兢业业,至2005年退休,40年的工作生涯让他桃李满天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我们家有三风:家风、教风、学风。”黄兆庭说,老一辈教育自己的,自己又教育下一代,父辈们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以及高尚的情操,都成了他教育孩子的素材,引导后辈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爱护幼小、帮助他人、奉献社会。
黄兆庭夫妻俩对孩子几乎不用“棍棒”教育,讲道理也是轻声轻语,利用餐前饭后时间,会跟孩子们聊家常说道理,讲起爷爷、姑婆的英勇事迹。孩子们从小也听父母管教,彼此相处非常和睦,从没有吵架打架,一路上相互帮助提携。
“我们老两口,加上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以及孙辈,三代人中已有9名党员啦!”黄兆庭笑着掰起指头向记者自豪地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