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yqwmw@163.com | 加入收藏

三和街道“一村一策一特色”高标准培育典型村
2024-01-15 09:31:32 稿源:惠阳文明网

  从杂草丛生、灌木疯长的卫生死角,到整齐划线的停车场;从房前屋后圈地养家禽,到竖起小篱笆种菜种花扮靓家园……不到半年时间,惠州市惠阳区三和街道拾围村古岭村民小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23年以来,三和街道以“头号工程”之势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紧扣因地制宜、突出特点、重点培育、形成经验工作思路,将典型村培育融合“绿美好家园”和“强村富民”发展理念,按照“一村一策一特色”高标准推进拾围村典型村培育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古岭村民小组杂草丛变身停车场

  古岭村民小组是三和街道“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点。该小组共有38户村民,基本是因周边村庄拆迁而搬到这里的。因统一规划建设,村里房屋排列有序,村道、巷道笔直开阔。村子周边是一个个厂区,除了收地租、厂租外,村民的其他收入来源主要是出租房屋给外来务工人员。

  走进古岭村民小组,只见村道边曾经的杂草灌木丛被平整为一个个停车场,车辆停放整齐有序;村民房前屋后用小篱笆围起了精美小菜园、小花园。

  此前,村里的环境可不是现在的模样:进村的古岭路只有单车道,房前屋后,村民见缝插针圈地养家禽;每当有装修、改造时,不少居民将建筑垃圾随意丢在巷道上,个别村民还将公共区域建成自家车库;几条泥土路杂草丛生成了卫生死角,堆积了不少生活垃圾,路面坑坑洼洼,村民出行都得绕道……

  三和街道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将典型村培育融合“绿美好家园”和“强村富民”发展理念,强化示范引领作用,让广大群众可见可知、可感可享典型村培育成果。

  根据规划,围绕“突出重点、点线带面”,精心制订典型村培育建设方案,以惠大高速、叶挺大道主要交通通道沿线、拾围村委周边以及古岭村民小组等区域为示范带进行重点改造提升。“从2023年8月开始,驻村干部联合拾围村‘两委’干部以及古岭村民小组干部组成工作团队,开始进村入户为群众做思想工作。”三和街道一位包村干部介绍。

  打通8条“死胡同”,拆除乱搭建87处

  起初,村民们情绪抵触。“工作人员跟大家摆政策、讲道理、绘蓝图,一次次来、一遍遍讲,有的村民家还去了三四趟。”古岭村民小组小组长林建平介绍,他深知村民们的担忧,也为大家算了一笔账:“对于每家每户,无外乎一年损失一些鸡鸭、青菜,有少数村民需要拆铁皮棚、车库,也就是几万块钱的事情,但三和街道拿出几百万元来为村里改善环境、完善照明、提升道路,这可是大工程。”在工作团队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村民们看到了政府部门的诚意和决心。大家从抵触到接受,再到认可、配合,在没有任何补偿的情况下,自行拆除了搭建的铁皮棚、车库。

  与此同时,一系列提升工程紧急“上马”:新建路灯30余处、打通8条内部道路“死胡同”……通过部门联动,集中拆除古岭村民小组房前屋后乱搭建87处,整治闲置批建地几十块,为村庄腾挪出超56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村民们出行更加便利、生活更加舒适。

  每周三,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以及志愿者们还组织开展“你我齐动手,绿美好家园”清扫活动,他们汗流浃背带头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的身影,群众看在眼里,也感动在心间。

  记者看到,村里杂树杂草地经整治后变成了3处停车场,可提供162个停车位。“我是从安徽来的,在这里租房一年了,以前的环境卫生和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租户武女士说。还有村民说,特别是有了停车场后,车辆规范停放了,也方便房客停车,招租更有优势。

  此外,三和街道通过留白增绿、见缝插绿、立体植绿等方式,倡导多元投入对典型村示范带沿线、村庄“四旁五边”等裸露地块进行植绿,提高城镇乡村绿化率。辖区企业担当作为,在企业门前、古岭村民小组入口铺设草坪、种植灌木;三和大桥旁亲河路实施市政景观绿化提升工程,合理增设绿化带,种植宫粉紫荆、美丽异木棉等;古岭村民小组小组长示范带动村民开展“我为家乡添点绿”活动,发动村民种树60余棵,为村庄内增添勃勃生机。

  将建设光储充设施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三和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前期工作,不到半年时间,古岭村民小组旧貌换新颜,在优化人居环境的同时,还要稳扎稳打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了典型村“造血”功能。

  一方面是固本强基。古岭村民小组充分利用村集体留用地、工业厂房每年经营收入超130万元,因村容村貌提升,更加吸引周边企业员工租住,预计2024年内村民房屋出租率增加20%。

  另一方面是拓宽致富渠道。三和街道正推动古岭村民小组与惠阳城投部门合作,计划将村集体停车场、民房、村集体厂房建设约5000平方米光储充设施,建成后也能为村集体、村民增加收入。

  同时,成立村级物业服务管理公司,推进村民小组物业化管理。初步估计,收取物业费、停车费每年村集体收入可增加超10万元。通过规范管理,不仅可以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将利用管理收入反哺村庄基础民生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