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金线莲在惠州乃至广东都比较少见。在惠阳区三和街道全坑村一处偏远的山脚下,来自四川的范开强瞄准了金线莲的市场前景,看中了这里的好山好水,从电子行业转身到这一特色农业领域。十年苦心经营,如今他的金线莲在业界广受好评。
全坑村是惠阳区拟培育的“百千万工程”省级典型村之一。今年以来,三和街道高标准推进全坑村典型村培育工作,结合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做文章,接下来将继续扶持“金线莲”特色种植,让“小金草”托起乡村振兴路。
过去:十年摸索种植 饱含酸甜苦辣
范开强此前开电子厂。他说,因为应酬多把自己身体搞垮了。无意中,他被金线莲的药用价值和市场前景所吸引,决定投身于这一颇为小众的农业“赛道”——种植金线莲。
金线莲是一种名贵珍稀的食用型中草药,民间有“北有冬虫草,南有金线莲”之说。它又名“金线兰”,因叶脉金黄且呈网状而得名,素有“药王”和“金草”美称,可泡茶、煲汤、泡酒,食用方式多样。
“金线莲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市场前景广阔,但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范开强多方寻觅,最终打听到惠阳区三和街道全坑村,这里是一个没有任何工业的村庄,四面环山,依山傍水,自然气候得天独厚。
2014年,他通过全坑村委会租下撂荒闲置土地, 通过大棚仿野生环境种植了7亩多金线莲。金线莲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需要特定的土壤、湿度和温度。但因为缺乏经验,范开强一路走来历经不少辛酸。
“林下种植我尝试过,阳光还是不够充分。”“浇水这个问题很难把握,浇多了烂根,得腐根病;浇少了又不生长。”“就连大棚,我一开始也做错了,高度只有2.5米,导致成活率不高。”……他坦言,作为“小白”一头扎进来,吃了不少亏,走了不少弯路。
“以前靠听专家的、听网上的,别人怎么说,自己就照着干。后来发现,只有自己摸索到的才是合适的。”2019年开始,范开强亲力亲为投身种植,他深入研究金线莲的生长习性,不断摸索和实践。终于发现:大棚高度需做到6米才能百分百成活;也明白了广东太阳照射时间长、强度大,大棚内还需要加遮阳网等设施……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掌握了金线莲的种植技术,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几年,他种植的金线莲成活率高、质量优良,烘干后的金线莲达到了9000元/斤的售价。
今后:扩大种植面积 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金线莲一般是当年11月种植幼苗,次年8-9月采摘收获,跨时近一年。
采访时,记者看到,几名女工正在大棚内采摘金线莲。据介绍,大棚内约有4个品种:东南亚金线莲、花叶、尖叶、红霞,有的药用价值一般,有的药用价值高。“我目前依然在探索,多个品种尝试种植,最终敲定某几个品种作为龙头。”范开强说。
眼前一排排金线莲长在松软的营养土里,轻轻一拔就可连根带起,抖动抖动基本不带泥土,工人们就装进篮子里了。有客户要求新鲜,有的则要求烘干,新鲜的随即可打包上车运走,烘干的则需要进入清洗、进烘干机、封包装等流程。
一开始,范开强就做足了准备,投入资金购置加工设备。他说:“干金线莲用来泡茶、煲汤,很方便也很受欢迎。”他的金线莲基本不愁销路,主要流向中医院、中医诊所,销往上海、江苏、广东省内及重庆等地。
“因为金线莲,我跟惠阳三和结缘,也在当地政府、村委的帮助下,一步步走过来了,我有信心在这里干得更好。”范开强回想当初,种植基地因位置偏僻,水电不通,村里很快就协调解决了,并完善周边道路方便运输。目前,三和街道、全坑村正逐步通过土地流转,支持范开强扩大种植面积,让金线莲这一特色农业在三和辖区“牢牢扎根”。
这种联动是“双向奔赴”的。他种植基地所聘请的工人,大多来自全坑村及邻村。种跟收是最忙的时候,前后共历时40天左右,最多时这里需要招50多名工人,解决了当地不少闲散劳动力,尤其是中老年人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如今,范开强也跟周边农庄合力探索金线莲煲汤、金线莲入菜,等以美食为媒,以“食”力撬动舌尖经济。他期待今年下半年,能在全坑村盘下更大的地方种植金线莲,让这一特色农业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惠阳三和,作为惠阳打造的首个千亿级园区——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的主阵地,不断探索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村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和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百千万工程”拟培育典型村,全坑村以“溪山清韵 和美全坑”为主题,着力发挥好“好山,好水,好空间”等资源禀赋,不仅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还致力以绿色串联文旅发展、以绿色带动农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