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闹欢腾的永湖凤咀麒麟舞,到独具风味的惠阳客家腐乳制作……近日,惠阳区正式认定并公布了8项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7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截至目前,惠阳全区共有省、市、区非遗48项,传承人32人,它们中有活色生香的民俗文化,有原汁原味的本土技艺,构筑了惠阳的城市文化基因库。
麒麟舞传承人在沙田镇麒麟文化馆表演。
惠阳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如皆歌、客家围屋、独特的饮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承载着惠阳独特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的瑰宝,近年来,惠阳区坚持活态传承,每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传承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得到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得到合理利用,让非遗散发出绚丽光彩。2023年6月和今年2月,惠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在惠阳区大剧院开馆;今年2月,惠阳非遗展示馆在惠城区水东街开馆迎客,为传承和发扬惠阳文化提供了舞台。
同时,鼓励、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先后组织开展了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工作,实现重要非遗传统技艺和民俗项目“后继有人”。
2024年,惠阳区精心组织开展了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整个申报流程严谨规范,历经自主申报、专家评审推荐、公示以及征求意见等多个环节,确保了入选项目和传承人的权威性与代表性。最终永湖凤咀麒麟舞、惠阳客家腐乳制作技艺等8个项目成功入选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黄琼花、周惠明等7产入选,涵盖了传统美食、传统技艺、民俗等多个类别,极大地丰富了惠阳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每一个入选项目都承载着惠阳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风情。截至目前,惠阳已有省、市、区非遗48项,传承人32人,进一步彰显了惠阳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惠阳区非遗客家喜粄。
作为城市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惠阳越来越多的非遗成为可消费的文创产品、可体验的生活方式、可展演的文化景观、可共鸣的价值认同。下来,惠阳将坚定不移地贯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的工作方针,持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投入。一方面,着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培训、交流活动等方式,提升传承人的专业素养和传承能力;另一方面,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传播和管理工作。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非遗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并喜爱惠阳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独特而璀璨的光彩,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贡献惠阳力量。
惠报全媒体记者 许文昌 通讯员 卢嘉敏